close


標題:

吳沙是哪裡人阿

發問: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趕快幫我解解答吧

最佳解答:

吳沙,漳浦縣人。雍正九年(一七三一)生于漳浦縣西門外小山城元房大圍頭。干隆三十八年(一七七三)由原籍渡台,先居淡水,"再遷三貂社。又以三貂為基地,集結和率領漳、泉、粵三鉻移民人墾宜蘭,成為台灣開發史上聲名赫赫的"開蘭始祖"。 宜蘭地處台灣東北部,舊稱噶瑪蘭,又稱哈仔難。其地理形勢,西背大山,東臨太平洋,南北山勢對抱。呈大三角形,唯東面向大海敞閉,中間有蘭陽溪分界南北,"沃野三百余里,可辟良田萬頃"。當台旁南、西、中、北部土地大致墾盡的時候,宜蘭還是,一片毒蛇野獸出沒的荊榛之地,而且為性情凶悍的番人所據。在吳沙入墾之前,已有漳人林漢生召聚前往拓墾,為番人所殺。顯然,開墾宜蘭更加艱難和危險。吳沙初居三貂社,三貂與宜蘭一山之隔。他以"通番市"為生,即把草藥、布匹、鹽、糖、刀等貨物賣給番社,又從番社換回山貨如鳥獸、木材之類的東西賣給漢人,不久就賺了一大筆錢因他"通番市有信",得番人喜愛,娶"番婦",獲"番目"之位又助三籍移民"入山伐薪抽藤自給,人多歸附"。在通番市中,他"見蘭中一片荒埔,生番皆不諳耕作:亦不甚顧惜",立志開辟。 干隆五十二年(一七八七),吳沙開始籌划開蘭。他以三貂為基地,對開蘭進行周密充分的准備,整整歷九年時間。開蘭的第一要素是勞力。為集結人力,吳沙首先在貢寮一帶試行開墾,就地興建房宅,使投靠者先有田耕,有房住。同時在三貂社開山修路,前來投靠者發給一斗米、一把斧頭,使入山砍柴抽藤。解決臨時生活費用。由于吳沙生性好俠,廣結善緣,投靠的移民達一千多,其中漳州人占十分之九。開蘭的最大障礙是"番害",由此決定了開蘭行動必須是武裝拓墾。為確保拓墾成功,吳沙特委托許天送、朱合、供掌等熟悉番情,從事番割的友人,輔助說明籌划開墾事宜,組織二百多壯士為前導,保護墾民免受番害,并安排二十三名懂番語者隨行,開蘭需要龐大的資金,以保証墾民衣、食、住等生活之需和農具、種子、運輸等生產之需。吳沙憑平日創建的良好信譽,得淡水富豪柯有成、何繢、趙隆盛等鼎力襄助。開蘭還需要獲得官府的同意和支持。宜蘭散住著三十六社平埔番,屬化外之地,清廷因其"系界外,恐肇番舋",又懼漢人以此為藏身淵藪聚眾鬧事。吳沙自身守法,且多次以卓越的指揮才能,協助官府拿獲賊寇,得淡水同知徐夢麟的信任,使開蘭行動得到官府的默認。 嘉慶元年(一七九六)農歷九月十六日,吳沙率漳泉粵三籍移民一千余人,鄉勇二百余人,善番語者二十三人,乘船一舉占據烏石港,登陸后即筑土圍,稱"頭圍"(即今頭城鎮)。吳沙以頭圍為據點,創建了宜蘭第一個漢人聚居地。開墾工作迅速展開,掀開了宜蘭平原開發的序幕。由于頭圍的墾辟,此后大量漳州移民的涌人,都經此而進入蘭地各處﹔從台北、基隆進入宜蘭,也都必經此地。頭圍一時農事大興,人員驟增,成為初期的政治、經濟、交通中心。 開蘭行動從一開始就受番人阻撓。隨著墾地的推進,番社更是驚恐萬端,經常畢族出動,舉著刀棒鏢器向墾民殺將過來。鄉勇、墾氏奮力抵御,雙方死傷不少。吳沙之弟吳立也在一次拚殺中戰死。吳沙深感不處理好漢番關系,便難完成開墾大業。他派人欺騙番人:"海賊就要來犯,消滅諸番。我們是奉官命來堵賊,保護你們的。"番人將情將疑,還是常來侵犯,但又屢犯屢敗,以為漢人有神助,戰事才逐漸平息。在處理漢番關系中,吳沙更注意用仁德感化番民。在番人強攻時,他率眾暫退三貂社。嘉慶二年,番社患痘,不少人病死。吳沙懂醫朮,開方施藥,番人不敢服,強灌,救活百數十人。番人以為神,就用土地酬謝他。吳沙將墾民組織成給(十數人為一結)、圍(數十結為一圍)等形式,形成嚴密而有系統的開墾群體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,墾地几十里,接連開發了二圍、三圍。 嘉慶三年(一七九八)農歷十二月九日,吳沙因積勞成疾病逝。其侄吳化繼續領導開墾,墾地所及達四圍、五圍、員山、湯圍、柴圍、大湖圍等廣大地區。咸丰同治年間,漳浦人陳輝煌等卒眾人墾蘭陽溪南廣大地區。宜蘭平原從嘉慶元年吳沙人墾頭圍,到同治十三年陳輝煌開墾三星,歷八十年時間,由荒埔原野變成阡陌良日,由人跡罕至到人煙稠密。其問充滿傅奇,充滿血淚,充滿成功,而首功屬吳沙。 吳沙開蘭之功,后世評價頗多。嘉慶年間噶瑪蘭通判楊廷理祭拜吳沙墓,并撰聯曰:"天開草昧撫番岸絲諍道合中庸,地辟蘭陽踐土食毛民懷大德。"咸丰八年頭城烏石港前接官亭內立"吳沙昭績碑"云:"布衣而建開辟之功,纖民而創不朽之業,生無一命之加,歿享千秋之祀,稽之史冊,偉績如吳公者,絕無而僅見也……"頭城鎮開成寺,寓紀念吳沙開蘭成功之意。寺內設吳沙祠堂,奉祀吳沙全身塑像,并有對聯曰:"三十六社內番族輸誠堪欽智略,二百余年前蘭疆墾辟永沐恩波。"吳沙的功勛榮耀膾炙口碑,遠勝一般達官顯貴。民間稱其"開蘭老大"。第五、六屆宜蘭縣長陳進東贊其功績:"真成拓土無雙士,正是開蘭第一人。"

其他解答:

這有類似的 ??http://qoozoo1400703.pixnet.net/blog|||||很好|||||吳沙生於清雍正九年八月十四(1731,但頭城開成寺所供祿位卻寫著吳沙成)。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西門外小山城元房大園頭人(現福建省漳浦縣石榴鄉象牙莊浦尾村)。 吳沙四十歲才與莊梳娘成婚(她二十歲),四十一歲才生長子光裔,四十三歲由原籍移居台灣淡水廳三貂社(乾隆卅八年,1773) 吳沙生性任俠,重信用、講義氣,窮困潦倒者來三貂,即予每人米一斗,斧一柄,入山採樵抽藤,於是投靠者日多。 乾隆五十二年(1787),林爽文兵起大里,失敗後餘黨走入山者甚多,知府楊廷理唯恐生亂,淡水同知徐夢麟卻認為吳沙無疏縱之弊,可見時年五十八的吳沙,官府也頗信任,其實吳沙早有經營蘭地之心,只是待機而行。 嘉慶元年(1796),年已六十六的吳沙,獲得柯有成、何繢、趙隆盛出資,與許天送、朱合、洪掌等(另有何長興、吳翼飛、黃君佑、林朝瑞、賴柯登、林漢中、張德明等,以上諸賢在開成寺皆有祿位)率漳泉粵移民千餘(故蘭地除供開漳聖王之外,尚有廿七座三山國王廟)鄉勇兩佰餘於九月十六日進據烏石港,築土圍墾是為頭圍(頭圍即今頭城,烏石港在其北,淤淺多年,近又闢為大型漁港)。 原住民打馬煙族見漢人湧來,即傾全族相拒,鄉勇雖抵死力戰,但吳沙之弟吳立卻戰死,此役之後,吳沙等知不可力取噶瑪蘭,便派人安撫原住民(另說吳沙等知難而退回三貂,整備後又捲土重來),並傳言:不久將有海盜來犯,漢人乃是官府派來保護原住民(其實海盜蔡牽是在嘉慶八年才來攻擊蘭陽),而且傳言:漢人只知耕作,不會打獵,與原住民的生活條件並不衝突。原住民只好半信半疑。 1797原住民發生天花傳染病,死亡慘重,吳沙等便為原住民施藥治療(有說是莊梳娘習歧黃之術)。原住民感謝之餘,乃分地付墾,埋石設誓,共約不相侵擾(有說其後漢人偷移界碑擴大墾地,有說漢人故意拋棄動物屍體,令原住民生懼而遷村)。 吳沙等築二圍之後,唯恐原住民告官(私墾有罪),乃前往淡水廳申請墾照,淡水同知何茹蓮准之,並發給吳春郁義首的戳記(澳底吳沙基碑上即刻著春郁公武信郎),吳沙才敢公開招佃,每五甲地收鄉勇費二十銀圓,立鄉約,收租榖,開道路,設隘寮(除平埔族之外,山上尚有更強悍的泰雅族)。 嘉慶三年(1798)十二月初九,吳沙病逝,享年六十八,義首一職交由其侄吳化代領(有說吳沙長子當時尚幼,其實已廿八歲),吳化次第築三圍、四圍,至五圍時,始有翟淦通判入駐噶瑪蘭,距吳沙入蘭已十六年,距滿清入台已距一百廿八年(1812)。 吳沙死後,子孫依其遺言葬於三貂社(今之台北縣貢寮鄉仁里村仁和路卅四號之旁,由澳底仁和宮對面進入,墓前面臨石碇溪、福隆灣),莊梳娘晚吳沙十年逝世,得年五十七,葬於四城,墓前有吳沙紀念館,墓後為澤蘭宮,墓旁有李鳳鳴縣長所書“開蘭夫人紀念碑”。 吳沙八代孫吳旺橘認為吳沙公擇葬三貂社有下列之意義:一是吳沙悲天憫人,認為他若葬於澳底,澳底不會再發水災;二是吳沙訓誡子孫:百般武藝,不如鋤頭種地,他一生平實純樸,所得蘭陽溪北之地,全數酬謝民壯為功勞地,所以不必營造墳地;三、三貂為入蘭孔道,葬於斯,心繫蘭陽,守護蘭陽;四、三貂是吳沙發跡之地,隱然含有落葉歸根、飲水思源之意。 吳沙在蘭地,除頭城開成寺祀有長生祿位之外,在壯圍亦有神位供於土地廟。在四圍(今之四城)有吳氏大厝。在礁溪有吳沙國中,另外頭圍縣丞錢塘王兆鴻於咸豐八年桐月也立有昭績碑。 以上資料來自連橫台灣通史貨殖列傳,台灣古蹟全集第一輯,台灣歷史年表(楊碧川著),台灣紀事(莊永明著),吳沙公開蘭一九五周年紀念專輯(1991)。 http://class.rfes.tpc.edu.tw/~tcat/au/wu.html|||||宜蘭!! 吳沙開發宜蘭! ..... 談起宜蘭早期的墾拓功績,吳沙總是名列首位。他的生平和率眾入墾宜蘭的經過相當傳奇,一直為人津津樂道。 吳沙是福建章浦人,生於清雍正9年 (西元1731年)。乾隆38年 (西元1773年),他移居北台灣貢寮一帶。由於任俠好義,豪邁慷慨,各地民眾常聞風前來投靠。他發給每人米1斗、斧1把,讓他們可以上山去伐木抽藤,自給自足,因此歸附的人越來越多 ,聲望漸隆。吳沙也常和宜蘭的嘎瑪蘭人貿易,因為極重信義,深受他們的信任。他熟習宜蘭的情況。於是便想辦法要進去開墾。率眾進墾。 嘉慶元年 (西元1736年),吳沙得到淡水柯有成、何績等人的資助,和友人許天送、朱合、洪掌等,率領鄉勇200多人,還有 「善番語者」23人,在9月16日這天,進佔今天頭城烏石港南方一帶。這時候的吳沙,已經是66高齡了, 當時嘎瑪蘭人見到漢人大舉侵入,大為恐懼,全力抵抗。雙方戰鬥得非常厲害,連吳沙的弟弟吳立也戰死了。 吳沙像 吳沙看到死傷慘重,於是退回貢寮。他改變策略,不再以武力相逼,而是去安撫嘎瑪蘭人,聲稱因有海賊進犯,他奉令前去 「護番墾田」。 純樸善良的嘎瑪蘭人半信半疑的,暫停爭鬥。第2年,正逢嘎瑪蘭人各社流行天花痘症,於是吳沙施藥救助,救活不少人。嘎瑪蘭人大為感激,自願分地給漢人開墾。吳沙也 「埋石 頭城鎮的古烏石港遺址 設誓」,和嘎瑪蘭人共同約定互不相擾。從此,漢人的墾拓速度便飛快進行,從頭城一路向南推進。 吳沙向官府申請墾照,劃地招墾,訂立鄉約,徵收租穀,開闢道路,並且沿著山邊設立10多所「隘寮」來防禦,並定期派鄉勇沿路保護來往的旅人安全。種種措施,使得原被視為 「化外之地」的宜蘭,成為各地移民爭相奔赴的新天地。 嘉慶3年 (西元1798年)12月9日,吳沙因病去世,由其姪吳化繼續領導墾拓事業。吳沙葬在貢寮鄉的澳底海濱,現今墳墓已列為第3級古蹟,供人們前往憑弔。 吳沙的功績向來為人稱頌,尤其當年的宜蘭荒莽未闢,官方一直棄之不顧,就像是台灣東北部一道未設防衛的門戶,一旦被海盜或外國人進占,整個台灣的安全都會大受影響。 而自吳沙入墾之後,人口激增,地位也漸受重視,於是將宜蘭收入版圖,設官治理,才解除這種重大的威脅。後人曾如此歌詠吳沙:「真成拓土無雙士,正是開蘭第一人」,可說是最高的敬意了。 民眾也感念吳沙的開創之功,因而特設專祠和神位供奉祭拜。今天在宜蘭也有道路、國小和國中以 「吳沙」命名,都說明了宜蘭人對他的尊敬和感謝。85689B2DB1DA9C12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林蓉士裁始千蒂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