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標題:

台灣的開發與中國的關係...明朝前

發問:

台灣的開發與中國的關係...明朝前 急~~~~ 感謝各位幫忙唷!! 更新: 明朝以前的就可以了 謝謝!!

最佳解答:

十五世紀末,歐洲人發現了從歐洲到達亞洲的海上航路後,就紛紛向東方尋找殖民地,奪取財富,台灣也成為他們侵占的目標。十七世紀初,荷蘭人占領台灣南部的安平,建立了根據地。當時台灣的住民以原住民為多數,他們男狩獵、女耕種,不用犁耕,生產效率低。因此荷蘭人從福建、廣東招募大批農民來開墾,種植甘蔗、稻米,從中獲取利益,但卻壓迫漢人,課徵各種重稅,造成人民的不滿。西班牙人緊隨荷蘭人之後,入侵台灣北部的基隆、淡水一帶,從事採硫磺、售鹿皮的買賣,並傳布天主教。後來被荷蘭人趕走,從此台灣全島成為荷蘭人的殖民地,達三十八年之久。 西元一六六一年,鄭成功率軍在台南安平港的鹿耳門登陸,展開對荷蘭人的進攻,第二年荷蘭人投降,離開台灣。鄭成功收復台灣後,在赤嵌(今台南市)設承天府為行政中心,處理政務,推行屯田制度,從事土地開墾,並承認原住民所開墾的田地所有權,因而糧食增產,福建和廣東兩省的移民日增。不久,鄭成功去世,他的兒子鄭經在陳永華的輔佐下,建孔廟、設學校、定考試制度以造就人才,台灣人民從此開始接受教育。鄭經去世,兒子鄭克塽年幼繼位,清廷派施琅進攻台灣。鄭氏戰敗投降,台灣歸入清朝版圖。明鄭三代前後治理台灣二十三年。 第7 世紀初《隋書》〈東夷列傳〉中,已有記載:「流求(指台灣)不從,拒逆官軍」(流求國不服從,拒絕迎接隋朝官兵),而且還記載「掠一人而返」「取其布甲而還」「(隋軍)進至其都,頻戰皆敗,焚其宮室,虜其男女數千人,載軍實而還」等侵略行徑。 迨至宋朝有一位趙汝适,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舉時,對外商進行查訪,於1225年寫成《諸蕃志》,對<琉球>的敘述說:「琉球國……無他奇貨,尤好剽掠,故商賈不通。」 及至元朝,稱台灣為「王留求」。《元史》,將「王留求」列在「外夷傳」。在「王留求傳」中,有這樣的敘述:「王留求在外夷…漢唐以來,史所不載;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。」又記載元朝至元廿八(西元1291年)年有楊祥請求領兵前往王留求招降一事,其詔書中說「海外諸蕃,罔不臣屬,惟王留求邇閩境,未曾歸附」,此次招降台灣最後沒有成功,不也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。另外元朝南昌人汪大淵出海遊歷「越數十國」的見聞錄成於1349年的《島夷誌略》一書,在敘述〈琉球〉的文字中,除了有大約兩、三百字的敘述之外,在最後以這句話結尾─「海外諸國,蓋由此始」。 到了明朝,1368年,明太祖朱元璋登基,頒發聖旨,指出台灣是一個島國,叫做小琉球國,「東北,朝鮮國。正東偏北,日本國。正南偏東,大琉球國、小琉球國」這是記載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第一份文獻。往後朱元璋還提及「吾恐後世子孫,倚中國富強,貪一時戰功,無故興兵。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:…小琉球國」、「海外夷國,…不為中國患者,不可輒用兵。古人言:『地廣非久安之計,民窮乃易變之原』」 此外《明史》中的「外國列傳」裡面,列有﹤雞籠山﹥一條,其中這樣記載:「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,故名北港,又名東番,去泉州甚邇。…」這個「雞籠山」,指的就是台灣,與朝鮮、安南(越南)、日本、琉球、呂宋等,同被列在「外國列傳」中,可見它不是中國的領土。「雞籠山」條中還有一段這樣的記載:「永樂時鄭和遍歷東西洋,靡不獻琛恐後,獨東番遠避不至,和惡之,家貽一銅鈴,俾挂諸項,蓋擬之狗國也。」意思是說,明朝永樂皇帝時,鄭和下南洋,所到之處各國都爭先恐後向他奉獻金銀珠寶,只有台灣避而不來奉獻,鄭和很生氣,就送給台灣的住民每家一個銅鈴,讓他們掛在脖子上,把他們比擬為狗國。這段記載是否屬實,有待查考。但這段中國太監侮辱我們先民的記載,正好又說明,明帝國的領土並不包括台灣,台灣自古不屬中國,又得一例證。

其他解答:

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??http://qaz331.pixnet.net/blog08BB6EBEAAF52C0C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林蓉士裁始千蒂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